Photo Credit:Ying Ge@Unsplash
當時我的老師告訴我:「你不證明,你怎麼知道他有沒有騙你啊?」這句話對我幼小的心靈留下很大的衝擊,我心中升起無限問號:「課本會騙我?為什麼要騙我?課本有可能是錯的?」
閱讀是一個重要的素養,不管是教育名師還是商業巨擘,無人不推崇閱讀。然而,閱讀過後,怎樣活用才是根本的核心。而真正的學習不只是記憶內容,而是在於能夠將所習得的知識融會貫通,面對問題時可以應用並解決,甚至能批判既定框架中得知識體系;然而這也正是臺灣的傳統教育缺乏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考試多半有標準答案,但世界卻不是這樣運轉。事實是,人類演進的過程中,很大一部份就是不斷地推翻舊有的想法,找到新的「定律」。
比如,為什麼牛頓會發現牛頓三大定律呢?因為他注意到蘋果往下掉,不會往天上飛,而且千百次屢試不爽,他觀察到這個規律,並找到了其在科學的意義,所以我們看事情不能只看表象,更多的是要看本質。
國內知名閱讀素養推廣者,黃國珍老師的新書《解讀者》,給了我們一個很棒方向,要我們從單純了解表象的閱讀者,深入到能觀察、思考跟推演未知,找到解決方案的「解讀者」。這也符合我們現有的素養教育方針──期許學生培養「能在真實情境下活用的能力」。
如何在能在真實情境下活用閱讀所得,是我們可以積極培養的能力。圖/Windows@Unsplash
不只是記憶,而是抽絲剝繭的思考
我剛升上國中時,一次課堂上,數學老師拿著尺規畫了一堆圖在黑板上,她用數個方法、花幾十分鐘要證明畢氏定理,就是我們都知道的 a 方加上 b 方等於 c 方。這個公式我國小就學過了,所以我舉起手問老師:「老師為什麼我們要證明這個?這個公式我國小就會了,這樣不是在浪費時間嗎?」
這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耶,你不證明,你怎麼知道他有沒有騙你啊?」這句話對我幼小的心靈留下很大的衝擊,我心中升起無限問號:「課本會騙我?為什麼要騙我?課本有可能是錯的?」我開始發現,在習以為常的事情或問題背後,或許我們都應該自己思考其中脈絡,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而不只是被動接受。
黃國珍老師在《解讀者》一書中,透過了許多故事引導我們去思考、拆解事物背後的道理。他分享了曾設計 Uniqlo 標誌的日本知名設計師佐藤可士和的故事,過去他曾協助日本富士幼稚園在少子化下轉型,實地勘查以後發現現場有好幾棵老樹跟樹屋。透過這樣的觀察他開始思考解讀,怎樣的環境才能讓孩子發揮天生的活力,在探索中學習。
在設計構思中,佐藤大膽打破了過去對於日本教育是教導孩子紀律跟知識的、「理所當然」的傳統框架,觀察孩子行為後,他發現孩子就是天生活潑好動,有用不完的體力,喜歡吵雜的聲音。但父母卻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往往會過度保護,只希望孩子乖乖坐好學習。佐藤觀察後決定反其道而行,選擇設計出一個不壓抑孩子活力、不試著控制或者教導,像放羊一樣讓他們去探險,也不怕受傷的開放空間場域。
這個猶如超大甜甜圈一般的幼兒園,沒有教室內外分別,門永遠敞開,孩子突破過去框架,在吵雜的環境中學習,反而教出專注度遠勝其他一般日本幼兒園的孩子,更獲得日本跟國際巨大的關注以及許多獎項。透過「觀察」跟「解讀」,佐藤顛覆過去習以為常的模式,找到真正的問題跟解答。
猶如超大甜甜圈的日本富士幼兒園。圖/截自 Fuji Kindergarten - ふじようちえん 官方網站
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理所當然
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當成「理所當然」,因為當我們這麼做時,學習就變成了純粹的記憶,跟接受既定的價值與知識體系了,而記憶這種事情在這時代不需要讓人來做,交給機器就可以了。找到未知問題的未來解答才是我們要注重的課題。
「未來的時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以說是我從《解讀者》一書中獲得的最大啟發──怎麼說沒有標準答案呢?因為「觀察者」本身就會影響解答呈現的形式跟結果。我自己念歷史系,所以想跟大家強調一點:人類社會的演進,就是不斷的推翻過去的想法。許多人類世界曾經奉為圭臬的理論跟思想,隨著時代推演都不斷地被推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類歷史數千年,然而「地球不是平的」這件事情,卻是這四五百年才發現的。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繞著太陽轉,其上又有銀河系。然而,我們現在「信以為真」的這些東西,或許過 100 年後,又會成為另一個無稽之談。
同時也鼓勵大家擺脫既有的思考框架,找到表象之下的成因。舉例來說,像歷史上臺灣各個政權都曾經推崇鄭氏王朝,但他們背後的原因都不一樣。比如清末是著眼於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民族大義;日本人看中他母系的日本血統;國府則是投射鄭氏反清復明的政治立場;近代有些人則認為鄭氏是台灣第一個獨立政權。他們雖然都推崇其人,背後的思維與目的卻不同。
這樣的思維下,面對問題,我們更要關注的是「人」本身的議題。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解答。國珍老師提到,他在大學帶工作坊時,曾帶領大家研究一個自行車道為什麼落成後使用效率不好,反而被摩托車占用。原本大家討論只在於怎樣讓這條道路使用率變高,然而在國珍老師抽絲剝繭的引導下,眾人才發現,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從根源去找原因,最終發現那條道路,作為專業車道缺乏挑戰,若以觀光休閒為目的,樹蔭又不夠,所在地附近也沒有知名景點,如果只從表象找解方,最終只會治標不治本。
從自行車道的例子能發現:只從表象找解方,最終只會治標不治本(圖非當事畫面)。圖/Paul Arps@flickr; CC BY 2.0
找到屬於你的答案、創造你的未來
我們往往會被限制在所處時代的思維模式,但如果跳脫時空,或許會看到不一樣的可能性。同時也要知道,怎樣「觀察」就會決定你得到怎樣的想法跟答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未來的時代沒有標準答案的原因;進一步地,我們也要破除世界上有一個「絕對真理」的迷思,或許世界有很多無限可能,就等著你去證明跟推翻,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這裡再舉個故事:今天講到曹操,你會想到的是奸雄,但是曹操的形象其實在歷史上歷經轉變。在北宋以前,曹魏都被當作正統,曹操也是雄才大略的開國君主形象。然而到南宋以後,曹操形象反而開始急轉直下,背後原因很大一部份跟當朝政權的成立基礎有關。唐跟北宋都可以說是篡位而建政,自然跟曹操更能共情,然而南宋建炎南渡,失去北方大地的情境,反而在三國中更對應蜀漢,難怪會對曹操反感。
就像我們現在都認為自由民主是理所當然的,性別平權、同志婚姻也是當代主流的社會價值;然而在 40 年前的臺灣卻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這也代表在 2050 年,那個時代的社會思潮跟普世價值,或許會跟現在差異甚大。我們現在很多視為圭臬的價值觀,也都可能被顛覆。
所以,面對每件未經檢驗的事情,我們都應該抱持懷疑,思考他背後的原因跟脈絡,並且透過解讀去學習、發現跟創造,找到成長跟蛻變的要素。不只是接受所謂理所當然的標準答案,而是透過解讀自身與萬物,思考本質的意義,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這本《解讀者》,絕對是今年最值得你好好閱讀的一本書。
推薦書目:《解讀者:讓閱讀進階,接軌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圖/天下文化
執行編輯:劉芳瑜
核稿編輯:林欣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