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例肆虐歐美多國,台灣也在近日出現首例確診個案,民眾擔憂猴痘恐成為下一個新冠肺炎,再次影響人們的生活,究竟猴痘是什麼?以何種方式傳播?得了會有什麼症狀?就讓MF帶你一同深入了解!
#猴痘是什麼?
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最早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發現,被命名為「猴痘」,與已經滅絕的天花同屬「正痘病毒屬」,都是DNA病毒(新冠肺炎則屬於RAN病毒)。天花滅絕後,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類,病毒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前者傳染力、毒性皆強,致死率高達10%;今次流行的為後者,毒性較弱,致死率約為1%。
Photo Via
#猴痘傳染途徑
猴痘潛伏期約為5~21天,R0(基本傳染數)值為2,而新冠病毒的Omicron株R0值為12,相較之下猴痘的傳染力沒那麼高,主要傳染方式為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粘膜、被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床單)。至於飛沫傳染則需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才會發生,因此醫護人員與同住家人感染風險較大,無密切接觸者之間的傳播風險很低。
Photo Via
須注意的是,猴痘在發病前1~2日的潛伏期就具有傳染力,發疹期間傳染力最強,持續至全身疹子結痂脫落後,傳染力才會消失,整個過程約為21天,傳染期相當長。
#猴痘症狀
根據疾管署的資料,猴痘症狀包含下列幾種:
- 發燒、畏寒
- 異常出汗
- 頭痛、肌肉痠痛
- 淋巴腺腫大
- 極度倦怠
- 皮疹
發燒至1~3天日,身體會開始出現明顯的皮膚病灶,也就是是民眾擔憂的「破相」,通常會從臉部蔓延至身上其他部位,特別是四肢,有醫師指出,猴痘首發疹子的部位是口腔,再經由臉部擴散至全身,其原因可能與傳染途徑有關,因粘膜較易感染病毒。
Photo Via
猴痘的皮膚病灶會依感染階段變化,起初為斑疹,接著轉為丘疹,再變成水泡,最後形成膿包,然後結痂脫落,嚴重時疹子數目可達數千。若發現口腔週邊有不正常的疹子,合併淋巴結腫大,就要留意是否被感染了!
#猴痘該如何預防?
一般而言,只要不接觸患者或疑似感染者,便可有效預防猴痘,假如不放心的話,平日戴口罩、勤洗手,減少接觸傳染與飛沫傳染的可能性,確實做好個人預防,就能避免感染的情形發生。而今年45歲以上的民眾,大多接種過天花疫苗,能提高保護力至約85%。
Photo Via
若有必要與患者接觸,可遵循以下幾點:接近患者時佩戴口罩、避免接觸患者皮膚、皮疹,或使用一次性手套、定期清潔雙手、患者的衣物、寢具及餐具,勿與家人的衣服混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猴痘病毒有「外套膜」,處於環境當穩定且頑強,但可透過酒精和乾洗手預防,因此酒精消毒仍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