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et Quitting 安靜離職」從 TikTok 抖音開始,快速風靡了整個社群網路,成為歐美最紅的搜尋關鍵字。與字詞表面上的意義不太相符,「Quiet Quitting 安靜離職」並不是表示真的從工作中離開、轉換職業,而是指「在合理的上下班時間中,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不追求額外的表現或心力投入」。從TikTok帳號@zaidleppelin的爆紅影片開始,「Quiet Quitting 安靜離職」強調的是工作不再是人生的全部,個人價值不應該由工作的產出來定義等想法,是一種鼓勵人們反思自我職涯與生活平衡的概念。
「安靜離職」為何突然爆紅?
據美國市調公司蓋洛普(Gallup)指出,美國員工對於工作的互動參與指數正在逐年下降,其中尤以1990年代末期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或稱Y世代)和Z世代(Generation Z,俗稱Gen Z)為多數。「安靜離職」的爆紅不只是這些新世代的人們對於職涯的態度,更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後,人們對於自我生活的反思。新冠疫情讓美國迎來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不論是因為希望增加更多靈活彈性的工作轉換;人力或成本考量的工作變動;亦或公私難以分割的生活狀態,受到疫情強烈影響的歐美人在遽變的工作模式中,不斷地思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安靜離職」是突然出現的嗎?其實不是,早在現今透過社群媒體爆紅之前,不論是在人生的轉捩點或是職涯道路的改變,其實早有許多人採取如此的工作態度。
Alistair Berg
「安靜離職」應該要支持或反對?
安靜離職的概念爆紅之後,迅速地引起許多正反兩方的討論與意見。年輕的千禧世代與Z世代,大概就是我們俗稱的八、九年級出生的人,便是「安靜離職」的一大擁護者。出身成長在講求平等的文化背景,加上強大的網路資訊流通,八、九年級對於勞逸相當的概念也相對以往的人們強烈。瀏覽社群媒體中實施「安靜離職」的反饋,許多人提及讓他的工作效率提升、心理壓力減低、有更多個人生活時間,進而形成一個相較以往更為健康的工作循環。安靜離職不代表不負責任,而是在上班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完成份內事務,並能更充分地掌握個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