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電影劇照。Photo Credit:IMDb
影視作品展現更多元、更符合現實的面貌,已是好萊塢有共識追求的目標。然而,演員是否必須為 LGBTQ+ 族群,才具備演出同志、跨性角色的條件,仍未有定論。
──《藥命俱樂部》演員傑瑞德雷托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知名男星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5 年前曾以《丹麥女孩》跨性別角色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讓他連續兩年獲得奧斯卡青睞。近日他卻在專訪中提及,當時以「順性別演員」身份演出該角是個「錯誤」,剝奪了跨性別演員參演的機會,他說:「許多人並沒有權益參與,是這個選角最大的失敗之處,我們必須讓機會變得公平,否則爭論只會持續延燒。」
當「政治正確」的追求在當代社會蔚為風潮,好萊塢長年採用「順性別(Cisgender)演員」扮演 LGBTQ+ 角色,藉以令作品獲得關注,甚至助演員獲得「奧斯卡入場券」的伎倆,近幾年飽受批評,認為此舉剝奪 LGBTQ+ 演員在「異性戀霸權」的影業圈,連扮演自身族群的權益都缺乏。
《丹麥女孩》電影劇照。圖/IMDb
然而,演員是否該因「性向」而限制表演可能性?順性別演員飾演酷兒角色,是否可能持續「污名」LGBTQ+,造成社會對該族群的錯誤印象?或許最根本的大哉問,不在於 LGBTQ+ 演員能否在鏡頭前演出符合自身性向的角色,而是如艾迪瑞德曼所指認的:「LGBTQ+ 族群該如何在歧視依然存在的好萊塢,保障自身權益以獲得更多演出機會?」
扮演 LGBTQ+ 角色成為「金獎入場券」,跨性演員卻沒份試鏡?
這個獎獻給那些只因『你是誰』或『你的所愛』,而感受到社會不公平對待的你們(跨性別族群),這個奧斯卡小金人獻給你們!
──《藥命俱樂部》演員傑瑞德雷托
盤點近 20 年的奧斯卡入圍或得獎作品,關乎 LGBTQ+ 議題的作品絕非少數,10 年內更是幾乎每年會有一至兩部相關作品角逐「最佳影片獎」,例如:《藥命俱樂部》、《模仿遊戲》、《丹麥女孩》、《因為愛你》、《以你的名字呼喚我》,2017 年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更成為首部 LGBT 題材獲得該獎的電影,更可看出好萊塢展現多元包容的企圖心。
進一步統計,長年以來有 15 位演員因飾演 LGBTQ+ 角色而獲得奧斯卡,近年包含:《女魔頭》莎莉賽隆、《柯波帝:冷血告白》菲利浦西摩霍夫曼、《自由大道》西恩潘、《藥命俱樂部》傑瑞德雷托、《真寵》奧莉薇雅柯爾曼、《波西米亞狂想曲》雷米馬利克等人。年代更早則有以《費城》封帝的湯姆漢克斯、首位以同志角色獲獎的《蜘蛛女之吻》威廉赫特,然而,這些 LGBTQ+ 角色無一不是由順性別演員扮演。
同時,共有 63 位演員因詮釋 LGBTQ+ 角色而獲得奧斯卡提名,卻也僅有 3 人具有公開的 LGBTQ+ 身分,分別為:《亂世浮生》關鍵的跨性演員傑伊戴維森、《眾神與野獸》「萬磁王」同志男星伊恩麥克連,以及為雙性戀的《女生向前走》女星安潔莉納裘莉,且在裘莉獲提名且奪獎後的 21 年至今,未再有任何 LGBTQ+ 演員因演出酷兒角色而獲得提名。
這也顯示,主流英美電影敢於關注 LGBTQ+ 題材,但演員的「酷兒身份」未曾是選角的關鍵。然而,隨著「#Oscarsowhite」(奧斯卡好白)批判興起,指出有色人種演員在好萊塢難以突圍的困境,過往蒂妲史雲頓、艾瑪史東等白人演員,曾於電影扮演亞洲人亦備受爭議,人們也逐漸開始重視「少數族群」權益。
《藥命俱樂部》電影劇照。圖/IMDb
同時,《藥命俱樂部》傑瑞德雷托、《丹麥女孩》艾迪瑞德曼接連以「男身」扮演跨性別女性角色,受奧斯卡認可或提名,亦遭性別團體質疑此種選角不足描繪跨性別的真實面貌。因此 2018 年,當女星史嘉蕾喬韓森宣布將在傳記電影《Rub & Tug》,飾演 70 年代跨性別情色大亨 Dante "Tex" Gill 時,再度引發輿論爭議,反對聲浪質疑:「為何不選擇更懂得人物內心的跨性別演員,而是由另一位主流的異性戀女性飾演?」
許多跨性別演員也公開抨擊好萊塢的「選角潛規則」,《透明家庭》跨性別演員翠絲琳賽(Trace Lysette)指出,若她能和史嘉蕾喬韓森、珍妮佛羅倫斯等順性別女星同步參與試鏡,她便不會如此沮喪。然而現實中,跨性別演員難以有此等機會。
翠絲琳賽更指控各大影業僅把 LGBTQ+ 題材,視為「奧斯卡、金球獎入場券」:「你們(好萊塢)不僅試圖扮演我們、竊取我們的故事和機會,還用獎項表揚自己、把戲仿我們的生活當作榮耀,這實在是太扭曲了。」
最終,史嘉蕾喬韓森選擇宣布辭演《Rub & Tug》,也替自己未謹慎考慮接演跨性別角色而致歉,並表示很高興此爭議讓人們開始討論,扮演弱勢族群角色的演員是否應「更為多元」:「我對跨性別群體相當欽佩,也很愛他們,很感謝好萊塢在『包容性』方面的對話仍在持續進行。」此次事件也直指好萊塢選角的弊病,揭開 LGBTQ+ 族群權益遭忽視的事實。
表演與性向是否有關?仍然「恐同」的好萊塢
我會誓死終止懷疑聲浪,捍衛我所擁有的權利──扮演我生命經驗從未體會過的角色。
──《因為愛你》演員凱特布蘭琪
如今,影視作品展現更多元、更符合現實的面貌,已是好萊塢有共識追求的目標。然而,演員是否必須為 LGBTQ+ 族群,才具備演出同志、跨性角色的條件,仍未有定論。
曾演出女同經典《因為愛你》的影后凱特布蘭琪,雖曾坦言談過「女女戀」,對性向流動保持開放態度,但認為不允許演員出演與自身性向不同的角色,違背「表演」的神聖意義。
凱特布蘭琪曾在訪談指出:「演員是我的身份之一,這是一種宛如『人類學研究』般的鍛鍊。」也表示演員即是個「空瓶子」,若角色的政治取向、性傾向與自身不同,透過查閱資料、研究歷史、訪談去成為「角色」,便是演員最大的樂趣。
《因為愛你》電影劇照。圖/IMDb
過往於《穿著 Prada 的惡魔》等片多次飾演同志的史丹利圖奇,甚至曾被《Focus》雜誌封為「最像同志的直男演員」。去年,他和柯林佛斯在《永遠的我們》演出同志愛侶時,同樣也備受質疑。他則反擊回應道:「我認為表演就是不做自己。如果什麼人才能演什麼片,我們似乎就只能扮演自己。」但也表示保守的好萊塢,應給予酷兒演員更多機會。
同時,性向不像膚色「一目即了」,有時除非演員已公開出櫃,否則選角也未必知情演員是否為 LGBTQ+ 族群。去年,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亦針對《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選擇兩名異性戀演員,演出同志戀人的爭議做出回應:「我在選角他們兩位時,難道我有資格要求他們必須表明性向、自我認同或內心欲望嗎?我並沒有。」更指出演出之美,在於角色可以透過演員的表演藝術獲得新生,與演員本身的性向條件並無直接關聯。
去(2020)年與瑟夏羅南演出同志電影《默愛》的凱特溫絲蕾則指出,做為知名演員飾演 LGBTQ+ 角色,更能喚醒大眾關注少數群體,同時也批判好萊塢時至今日仍有「恐同」情結,就她所知便有至少 4 位男星隱藏其性向,避免自己丟失工作或經紀合約。她向訪問者坦言:「我不能告訴你我認識的年輕演員中有哪些人,有些人眾所周知的、有些才剛起步,他們害怕自己的性向被揭露後,阻礙他們無法扮演異性戀角色。」
同時,這也點出 LGBTQ+ 演員在好萊塢的困境,他們要與名氣大、更有優勢的順性別演員,「競爭」演出 LGBTQ+ 角色,但也可能因為性向被貼上標籤,攔阻他們飾演異性戀、拓展戲路的可能性。因此,史丹利圖奇訪問中所期許的:「不論你是同性或異性戀,只要你是個演員,就該能扮演你適合與擅長的任何角色。」至今,聽起來仍僅是「烏托邦式」的幻夢。
順性別演員飾演 LGBTQ+ 的可能問題
好萊塢很難放棄讓男演員穿上裙子、換上假髮和妝容,「變身」為一個變性女人。
──GLAAD 跨性別代表總監 Nick Adams
對於部分(多半為順性別)演員而言,目前追求政治正確「讓 LGBTQ+ 演員飾演 LGBTQ+ 角色」的訴求,同樣也限制他們表演的可能性。然而,順性別演員扮演該族群角色,早也被指認「問題重重」,例如:《藥命俱樂部》傑瑞德雷托等男演員,透過戴假髮、撲上厚重粉底與唇膏、穿著女裝化身為跨性別女性,讓觀眾誤認「跨性別」僅是一種「暫時變裝」,或認定跨性別女,也僅是穿上女裝的「男性」。
關注 LGBTQ+ 的組織「GLAAD」的跨性別代表總監 Nick Adams 曾撰文,抨擊好萊塢錯誤呈現跨性別的方式,不僅喚起、更是複製了社會對該族群的歧視:「這是種令人痛苦的提醒,原來在多數人眼中,跨性別女性也就真的只是個『男性』。」
同時,也有人指出順性戀演員扮演 LGBTQ+ 角色,也成為各大影業、影視從業人員追逐獎項的「歪風」。關注 LGBT 議題的《倡導者》編輯 Dan Reynolds 也曾指出,好萊塢的歧視時常仍顯而易見,難以一時被導正:「它(好萊塢)寧願選擇一個通過飲食、化妝變身為跨性別的順性別電影明星,而不考慮讓真正擁有此生活經歷的演員,飾演跨性別角色。」
在早期的影視作品中,LGBTQ+ 族群更經常被「污名」,描繪成殺人犯、精神病患者,或具有種種偏差行為,令觀眾留下負面印象。電視、電影中也普遍「苦情」描繪跨性別的經歷,例如:1999 年的《男孩別哭》,希拉蕊史旺扮演的跨性別男性飽受社會摧殘,最終遭強暴殺害致死。身為跨性別男性的演員艾米特傑克倫德伯格曾表示,該片為他帶來「恐跨」的創傷,直到十餘年後他才敢於出櫃轉型:「因為我難以在媒體上,看到另一個正面的『跨男榜樣』。」
《男孩別哭》電影劇照。圖/IMDb
如今,好萊塢仍未必改變對跨性別的描繪,當主流作品出現跨性別角色時,片廠又再度選擇順性別明星演員演出。《拉字至上:Q 世代》演員布萊恩麥可史密斯,便曾提及身為「跨男身分」,也難以找到適合的角色演出:「我們並不經常飾演那些與我們關聯性深的人物,也常找不到我想要體現的那種跨性別故事。」
2018 年,史嘉蕾喬韓森因參演《Rub & Tug》遭批評時,《超感 8 人組》跨性別演員傑米克萊頓也在社群進一步指出,自己除了跨性別角色之外,甚至沒被允許參與任何順性別角色的試鏡,她說:「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我們甚至沒有資格進入那個『房間』。」顯示出好萊塢的「窄門」仍尚未敞開,若跨性別演員在銀幕前扮演跨性的權益,也被主流的順性戀演員剝奪,酷兒演員們幾乎難以被看見。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孫雅為
轉載出處:CROSSING 換日線
轉載網址: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