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珍貴的文化遺址,一起認識台灣昔日菸草故事與歷史
屏東菸葉廠建立於 1936 年,其任務為菸葉耕作技術的指導與收購,以及收購後的複薰加工貯存。至2002 年關廠前,菸葉加工製程歷經燃煤式鍋爐、半自動化至全自動化時期,見證臺灣工業發展。2010 年屏東縣政府將菸葉除骨加工區、複薰加工區、鍋爐室、中山堂登錄為歷史建築,進行修復再利用工程,爾後為能完整產業文化遺產意義,2017年將全廠區擴大登錄為歷史建築,2019年正式以屏東菸葉廠及其附屬設施對外公告其文化資產價值。
在工業遺產保存理念下, 2022 年菸葉廠以屏菸 1936 文化基地對外開放,有別於亞洲相關主題的博物館,如青島菸草博物館、中國菸草博物館、中國雪茄博物館及日本菸草與鹽博物館皆是以「菸草」為主題。首檔常設展將以原有相關歷史調研報告為內容規劃及展示設計的基礎,透過空間設計、多媒體影像、五感體驗及燈光設計,讓觀眾感受具故事性的工業空間氛圍,將屏東菸葉廠除骨加工區、複薰加工區定調為亞洲首座「菸葉主題展示館」,並以「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做為展覽名稱,直接讓觀眾注意到展覽獨特性,在全廠區各主題展示館中,引導觀眾走入工業遺址現場,觀賞沉浸在不同展區及大型機具中,開啟觀眾對菸葉的興趣,認識昔日從業人員的故事與產業歷史。
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
屏東的菸葉廠,不只是屏東獨特的產業與文化資產,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一頁。農業(agriculture)由字根agri及culture所組成,agri來自於田畝的單位acre,而culture來自於cultivation,意指栽種、耕作、養殖、培育。據此,整理記錄、重新理解過去農工產業裡的技術細節,可以說就是文化累積、文明向前推進的基礎動力。
來到菸葉廠,1936年起陸續興建的巨大廠房,是孕育這一切的重要所在。不同分工的職人穿梭機具與菸葉之間,精湛的勞動技藝,必須寫入文明的記憶。首先是菸,菸草植株在屏東得天獨厚的沃土上,從翠綠到金黃,從播種、採摘到加工,製程蘊含了地域風土、耆老智慧,以及無數勞動者汗水揮灑的辛勤結晶。聚焦菸葉,菸葉被各式加工機具細緻處理:濕潤、切尖、除骨、複薰、包裝等所有繁複的流程,展示亦見證了臺灣此一獨特產業與文化的精髓。
透過扎實研究、嚴謹考證,結合古今科技、跨域知識,讓這個廢棄廠房,重新活起來。當策展不再只是文物陳列,觀展就不會總在走馬看花。歡迎再度光臨,帶著您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這是國境之南的屏東,再次展現自身軟實力,獻給臺灣,也是獻給世界的美好文化禮物 。
「可以不用覺得驕傲,但擁有如此巨大卻又細膩的工業文化遺產,身為臺灣人都應感到自信。」但願每一位前來參觀體驗的大小朋友,都能留下如此深刻的感想。
展區介紹|菸葉實驗室
1. 屏東菸葉種
屏東菸區受惠於自然條件,土壤合適、日照較長、雨量稍少、氣候溫暖、風力侵害較低,而獨特於臺灣其它菸區,更加適合菸葉栽種。早從日治時代,就開始執行高難度農業培育技術。此一世紀間,曾在屏東菸區種植過的菸葉包含松陽種菸葉、雪茄種菸葉、黃色種菸葉、柏萊種菸葉、土耳其種菸葉等,其中又以黃色種菸葉種植面積最廣、時間最久,且年產量穩定,長年作為屏東重要作物之一,直至2002年政府廢除菸葉專賣制度,菸農在官方輔導下轉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現行製菸使用較多的菸葉包含黃色種菸葉、柏萊種菸葉、土耳其種菸葉,一起來觀察不同種菸葉的造型變化,感受這片南國土地獨有的生命力!
2. 耕作筆記
一個地方的土壤、雨量、日照、風力和濕度都會影響菸葉的生長,屏東得天獨厚地滿足了這些生長條件,尤其在秋天,特別適合菸葉生長,臺灣形成了種植「秋菸」的別緻風景,無論是產量或品質,皆優於臺灣其他地區。
除了先天氣候優勢外,菸葉種植的過程,從種下開始,需經過苗床準備等前置作業,播種、發芽等苗床階段,再到移植、摘芯除芽,還要進行採收與乾燥,初步烘烤後的菸葉才能進入屏東菸葉廠複薰加工。耕作過程中,菸農不僅需要具備菸葉相關的農耕知識,更重要的是,對於菸葉生長的細心觀察,依據天氣變化早晚灌溉,定期施肥,如此費心照料下,才能不斷提升菸葉品質與產量。
展區介紹|除骨加工區
1. 真空溼潤機
真空濕潤機透過真空加濕,提高菸葉水份含量,將已壓縮成塊便於運送的菸葉重新分離,方便再次進行加工作業。機具上方以蒸氣管灌入蒸氣加壓,使黏著扎實的菸葉散開後,另一側再以真空幫浦抽出水蒸氣將扎實的菸葉打散。
位於入口處的真空濕潤機,是國外進口菸葉被送來菸葉廠的第一道工序,也將是觀眾進到展場中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多媒體影像裝置。剛從桶中拿出來的菸葉是很脆弱的,真空濕潤機目的在將已加工成塊體運送的菸葉,重新分離,一側灌入蒸氣加壓,使扎實的菸葉分開,另一側真空抽出,將菸葉打散,方便後續作業。此區將利用真空濕潤機本身的造型,結合90秒光雕動畫投影,帶領觀眾回到過去菸葉廠的熱鬧景象。
2. 切尖機
菸葉除骨首要步驟,目的在於切除尖端葉梗的部分,保留菸葉生產所需的葉肉,以減少除骨作業 的負擔。菸葉廠人員將菸葉在輸送帶上排好後送入切尖機切割,使得菸葉成為適合後續複薰加工的大小,再送入除骨機。
在長長的檯面上,加工廠人員將菸葉包一一抬出,再次確認標籤和內容菸葉的品質一致,每個等級都會重新調理(更調),根據該次要求內容進行混合。接著將菸葉於工作檯上小心地撥開來攤放(排葉),檢查菸葉的狀態後,讓菸葉順著運輸軌道進入切尖機,先切三段、再細切進入下一個工作流程。當觀眾走入投影區時,可以看到桌面上以排葉、切尖兩支投影動畫輪播,重演舊時在這個場域所進行的菸葉切尖過程。
3. 除骨機
除骨目的是將菸葉與菸骨分離,藉由甩動的刀片剝離強韌性不同的菸葉與菸骨。機具包含風選機、分離機與震盪機。風選機以風力篩選菸葉與菸骨,分離機及震盪機則清除雜物與菸屑等,當除骨完成後,將菸葉與菸骨兩者分別送至下一階段,菸葉進行複薰加工,菸骨則進行乾燥儲存**。**
除骨區機械設備將菸葉去蕪存菁,透過分離機、除骨機、震盪機、風選機等機器,進行12道除骨程序,將此程序轉化為創作素材,主要使用機具與處理程序為:
風選機(風-流動意象)
分離機(碎-分裂意象)
除骨機(除-去蕪存菁、存粹意象)
震盪機(震-晃動意象)
這四種機械的動態透過LED與環繞音樂表達其藝術性,讓參觀者遊走在此區廊道時,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整體視覺感使用Cyberpunk風格,用LED燈條與燈具透過理性細部分析其菸葉製成步驟轉化為藝術創作。
起初「風」段落使用藍白光點代表機具的生命慢慢被喚醒,加速流動的光點像風一樣帶領著觀眾再次窺探機具的生命,聲音上使用弦樂合奏與流動樣貌的琶音電子聲響配合多聲道移動,表現流動的視聽感受。「除」段落視覺上強烈且鮮豔溫暖的色彩呈現龐大機具的生命被喚醒後仍有著強烈的動力,輸送帶快速竄流的冷色光像是機具流動的血液,機械聲響與極短的電子聲響編排於空間中的游移,將去除的震撼傳遞至觀眾。
「碎」段落延伸鮮豔的色彩和大面積的染色延續機具生命運作的不同樣貌,機具上明確的光影閃爍表達菸葉分離碎裂的轉化,音樂弦律上表現些微悲傷、敘事但又充滿疑問的樂句訴說著葉子的最初樣態即將蛻變。「震」段落冷暖交替的色調表現機具強力運轉及菸葉在機具內部循環彈跳的靈魂,看似碰撞衝突且具張力的色彩象徵著菸葉即將蛻變成不同的樣態,電子的規律節奏加上特殊的吉他八度琶音與機械運作與晃動的畫面相輔相成。
最後「輸送」段落燈條上的光影線條引領著人們進入除骨區生產線,象徵著菸葉即將進入下一個里程。最後冷色光意味著撼動的生命也有休息的時刻,機具閃爍的線條仍蓄勢待發等待下一次重啟,畫面簡潔刻意讓觀眾留意於聽覺上去聆聽到不規則的電子琶音聲響在空間中移動由出口流向入口的輸送,意表源源不絕、川流不息。
展區介紹|職人匠心
菸葉生產從耕作許可、種子分送開始,需要菸農、菸葉廠農務課輔導員,把控著菸葉品質的好壞,並歷經菸田、菸樓、輔導區、買菸場等不同場域轉換,最後才能送往屏東菸葉廠進行複薰加工。菸葉廠內的工務課、物料課,則掌握著除骨及複薰作業製程、機具維護,以及後續倉儲管理與運輸。每個階段的轉換,都匯聚著職人的專業知識,而職人對於菸葉生產的全心投入,也讓屏東的菸葉生產更加金黃閃耀。
展區介紹|複薰加工區
位於屏東菸葉館的山形窗景,是鋼架構成的椼架與玻璃纖維波浪板結合的「山型牆」。原先是一層樓建築的菸葉複薰加工區,在 1977年為因應包裝機的高度需求,在原有建築上進行屋頂改建,以鋼筋混凝土及力霸鋼架挑高空間,堅固的構造、等距的柱列形式及高低窗的設置,型塑了此一獨特空間。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2.02.25 - 2022.12.31
展覽地點: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菸葉館(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展覽策劃與製作統籌: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