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的人,想到曾經的熱戀與甜蜜,常常都會有那種刻骨銘心、頗為具體的、「心痛」的感覺。
重要的會議,被主管在大家面前指責,頓時身體僵硬、渾身冒汗、連胃都絞痛了起來。
發生了好事情,例如拿下一筆大訂單,又會令人有「飄飄欲仙」、「心花怒放」的感覺……
這麼說來,主要是「心理」在影響「生理」嗎?
自律神經失調的人,一旦發作起來,心跳加速、肌肉緊繃、手心冒汗,也會在心中有強烈的「焦慮」、「恐慌」感受。
疲憊、飢餓與頭痛等身體不適,也常常引發個人空虛、低落、甚至焦躁的感覺。
酒足飯飽、泡著溫泉,通體舒暢,此時如果想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似乎又沒有這麼介意了……
這樣說來,又是「生理」影響「心理」比較多囉?
Oliver Rossi
我們的感受與情緒,到底是「體源性」還是「心因性」的比重比較大?何者是「原發」、何者是「次發」?多年來,醫學界與心理各學派之間莫衷一是。
臨床上來看,確實有多種疾病,是以糾結的生理與心理機轉交互作用而來。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憂鬱」會造成胃口下降、失去活力、失眠、負向思考甚至自殺意念等身心症狀,「焦慮」也會引發胸悶、心悸、冒汗、喉嚨卡卡、腸胃不適、過慮、災難化思考等等身心困擾,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它們所呈現出的,都是「身體」與「心理」的綜合症狀。
Shot of a young businessman looking bored while working at his desk during late night at workLumiNola
再由憂鬱與焦慮的治療來看,不論是屬於生理方面的藥物、營養與運動都會有療效;心理方面的溯源、認知重塑、甚至單純的同理也都會有不錯的效果……由此可知,壓力及情緒困擾的原因勢必是「多元的」,大多涵蓋身心兩方面。所以其改善之道,也是必須兵分兩路、雙管齊下,「身」「心」並進、同步調理。
醫學上,有一群更為引人入勝的疾病、或是未達疾病程度,只能算是某種獨具意義的「身心現象」(至於為什麼「獨具意義」,後面會有較詳細的解釋),值得我們一探究竟。它們泛稱為—「身心症」。
A君自小律己甚嚴,有完美主義,在公司表現優異,但也承受來自自己很大的壓力。一次年度體檢,肝指數出現一個小小的紅字:這一般代表輕微的脂肪肝,在中年男性十分常見,但A君為此極度焦慮,茶不思、飯不想,不斷上網查詢資料,遍尋名醫,詢問各種可能性。即使醫師安撫沒什麼大不了,A君的焦慮卻與日俱增……
A君屬於慮病症 (hypochondriasis),主要問題是特別擔心自己得了什麼不治之症,胸悶就懷疑是心臟病、頭痛就懷疑是腦癌,整日煩惱、心神不寧,甚至到了疑神疑鬼、寢食難安的程度。
B君身體到處不舒服,從頭到腳可以整理出一個長長的清單,包含:耳鳴、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喉嚨卡卡、胸悶、胃痛、頻尿、疲累、肌肉痠痛、失眠……等等,四處就醫,檢查沒什麼大毛病,對治療卻又反應不佳,或是症狀跑來跑去,醫好頭痛換腰痛、治好失眠換嗜睡,十分苦惱。
B君罹患的是體化症 (somatization disorder),以多重身體不適呈現,真正的病因,可能來自於自律神經失調或神經訊息傳到大腦後被「過度解讀」。
Upset stressed young african american man coping with strong headache concept, upset exhausted black guy feeling frustrated depressed tired touching forehead suffer from migraine, close up side viewfizkes
C太太無意間目睹先生外遇,強烈打擊下昏厥過去。家人送醫後很快醒來,但發現視力受損,看不清楚東西,眼科各項檢查卻又都正常……
C太太出現的狀況為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大多在高度壓力下發生,通常具有明顯的心理意義;也就是潛意識為了保護我們,暫時關閉了一些感覺或運動功能。例如C太太的心理機轉可稱為「眼不見為淨」。其他如激動下發現喉嚨發不出聲音 (有口難言)、盛怒下發現雙手動彈不得 (避免傷害他人),都是典型的轉化症。
D君因業務所需,常常需要駕車四處奔波。某次在長長的隧道中塞車,加上即將遲到,D君開始出現焦躁不安、胸悶、心悸、冒汗等症狀,甚至快要昏倒,不得不撥打119……事件過後,D君即使是想到要開車上高速公路或高架道路,就會十分焦慮。
D君罹患的是典型的恐慌症,即突發的強烈焦慮合併身體不適。通常一段時間後會自行緩解,但過程十分痛苦,且後續會引發「預期性焦慮」或是對特定情境的焦慮。
E君工作十分繁重、壓力頗大,下班後習慣喝些小酒幫助放鬆及睡眠。近期越來越常在惡夢中醒來,夾帶心跳劇烈、手抖、喘不過氣、渾身被汗水濕透……
不同於前面幾位,E君並非身心症,他的不舒服是喝酒習慣所造成,稱為「酒精戒斷症候群」。酒精可讓人放鬆,但退酒時神經常常出現反彈式的躁動,引發類似恐慌發作的症狀。
少年F皮膚白皙、身材瘦弱、傷口不易癒合、常感冒。近日越來越不想上學,一起床就十分疲累、沒胃口。遇到稍有壓力的事情,例如考試、上台報告、甚至只是同學的目光,都會十分崩潰……
少年F的狀況,常被誤診為憂鬱症甚至拒學。其實他罹患的是一種營養疾患,叫做吡咯症 (pyrrole disorder),因為體質因素,容易缺乏鋅與維他命B6,造成壓力反應大、焦慮、憂鬱、各類身體不適之症狀。
以上這些身心相互影響的病癥,十分常見,也讓當事人十分苦惱,但對於有經驗的精神科/身心科醫師來說,都是相對比較容易治療的「軟性」精神疾病。提升血清素、靈活使用放鬆及降低交感神經的藥物,補充營養,加上心理治療及生活調適,這類問題大多可以順利痊癒。所以如果內外科檢查沒大問題,建議可以尋求精神科/身心科醫師的評估與建議,早日重回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