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需要抉擇的時候,但誰說順其自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沒有未來呢?
也許你找不到方向、對未來依然茫然,在未知的時間裡我們總擔心自己該做什麼、想盡辦法去規劃,而事與願違的是,沒有一件事能如預期的發生,甚至超乎自己想像;有時候,遵從排程的安全牌也許可以一切順利,但不照著排程走是否又別有一番風味?
年輕人,未來的事情我們誰也說不準,但在繼續慌張之前先看看我的故事;或許對你未來的模糊地帶能帶來一些方向、解答。
【初】
從第一份工作進入廣播電台、再進入報社當了十幾年的編輯,再至年過四十後開始寫書,這樣的二十、三十、四十(歲)歷程,其實沒有一件事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還記得在高三準備考大學的時候,為了決定自己要念哪個科系,提早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究竟要當老師,還是律師?要踏入金融領域,還是去念政治?我和很多人一樣,覺得在十九歲這個人生階段的決定與自己往後的人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當時的壓力其實非常大。
但對於未來的模糊感,腦子裡一個接著一個的想法讓我很難決定,最後我只能安慰自己:其實… 有很多「學未必致用」的例子呀!
我,不是那種一開始就知道未來要走哪一條路的人,甚至一度覺得自己很沒用、很茫然。
不過,蔡康永的一句話,讓我稍微釋懷了一下:
「找不到真心喜歡的事物時,就去找真心討厭的事物,然後用盡全力朝著反方向奔跑。」
雖然我沒有很明確的人生目標,但是至少可以選擇不要成為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小學念書時,我會趴在書桌上,耳朵靠著收音機的喇叭,聽中廣的《知音時間》,期待我喜歡的流行歌可以打進排行榜。
事實上,原本這也只是一個夢想,始終我都沒有想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居然就走進了收音機裡,從喇叭中傳出來給大家聽到我的聲音!
接著,我丟了履歷到《蘋果日報》應徵編輯,熬了三年多跳槽到《中國時報》,從菜編、小編,做到了老編的我,沒有想過要去爭什麼位置、掌什麼權,但當你對自己的工作內容有一些期待時、希望它可以變得更好時,自然而然地,情勢就會把你推到主管的位置。
也曾有人問我:「你喜歡當編輯嗎?」
當時的我愣了一會兒說:「我不知道喜不喜歡,但我知道我可以把編輯的工作做好。」
因為,當喜好和能力擺在一起時,有時候是兩件事。
台灣四大報社(雖然《蘋果日報》已收攤),我已待過兩家,而在2020年我離開報業回到高雄,在疫情爆發之際,我很慶幸接到朋友給我一個寫書的機會。
對我來說這是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但我知道這是我想要的機會,畢竟在媒體這個領域,待過報社、雜誌後,剩下缺少的那塊拼圖好像就是「出書」這一項!
離開報業的那段時間也是我人生的最低潮時期,我不斷回溯自己,那些曾經帶給我快樂的根源是什麼?
我想起了念大學時的好友,拉著我的手跑Bar、跳舞,因此開始接觸電子舞曲。在還沒有Facebook的年代,我在網路上搜尋崇拜的DJ部落格,記下他的歌單,成為我聽舞曲音樂的入門教材。
進了電台工作的時候,我趁著工作空檔向錄音師學習音樂剪輯的技巧,跟著電台DJ偷學選歌與排歌的技巧,自己慢慢摸索,remix自己喜歡的舞曲。
這些「興趣」,在我進入《蘋果日報》承受高壓的工作環境下,成為我的舒壓方式。
懷抱著自己對音樂喜愛的初衷,在疫情階段,和有共同對音樂熱愛的電台DJ,一起合作經營了Podcast《超級大玩家》,讓我重新找到了喜歡做的事。
當時,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句很喜歡的話:
「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變得有價值。」
以前當編輯,我做的是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稱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但如果是做了一則我很感興趣的新聞,能以我的能力去完成我喜歡的事,就可以讓我做得很起勁,儘管那不一定非常有價值。
現在的我寫書,書裡的故事主角分享自己改變的過程,那是她的價值;透過這本書分享她的經歷,是我寫書的價值。
而我也因為這句話「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變得有價值。」正在努力的把喜歡做的事,變成更有價值。
如果你也和曾經的我一樣,不知道自己未來究竟要做什麼,甚至寧願安於平凡、平庸。沒關係,我也是這樣。然而,當機會來臨時,不要錯過它,就算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一定會有收穫,甚至在未來,一定派得上用場!
我最近交到的新朋友,她帶給我影響深遠的話:「當我們喜歡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而且相信它是正確的事,即使沒有得到肯定,也不要猶豫,想做什麼就放手去做,不要害怕失敗,更不要害怕學習,覺得自己不行。」
只要你踏出第一步,就值得為自己鼓掌,更要大方地謝謝認真、努力的自己!
我是「斜槓 - 克里歐」,一個讓「喜歡事物增加價值」的人!
作者:克里歐(文字/影音工作者)
著作:
1. 《1000歲歐巴桑的10年機車環島夢》/時報出版
➢ 這裡支持
2. 《根本在旅行》/時報出版
➢ 這裡支持
Podcast:
《超級大玩家》➢ 點這裡直接聽